紅利消失的年代,如何經營與分析流量,決定品牌的未來生存率
網站流量是打造數位品牌的基礎。但是,當流量紅利走到盡頭,越來越多競爭者加入搶奪消費者的注意力時,電商如何創造導流量?電商老闆們需要重新整理流量思維,調整策略,以幫助企業成功轉身,往下個成功的十年走去。
網路流量紅利消失後,電商如何創造導流,不被 Facebook 綁架?
數位時代,流量的價值是數位品牌盈利的先決。對電商而言更是關鍵資產。
然而,現在的電商市場,在經營流量上有兩個主要困境:
第一個困境來自於整體市場供需,網路人口成長趨緩,卻有更多人加入電商市場。當流量紅利消失,取得顧客更為困難,成本也更高。
第二個困境來自網路的結構。網路的特性容易讓大者恆大,當全球的流量集中在如 Google、Facebook、亞馬遜等平台手上時,多數電商就很難擺脫對這些平台的依賴。一旦流量多寡取決於 Google 的演算法與 Facebook 的心情,那麼他們一個微小的政策改變,都會影響電商網站的導流量。
尤其,近幾個月 Facebook 正因隱私權議題面臨全球的非議。自身難保的情形下,未來政策改動的頻率一定更為頻繁,平台導流量的穩定性與精準度勢必也會下降。不僅影響電商生計,更容易浪費廣告預算。
因此下一個十年電商品牌勝出的關鍵,就在於比誰的導流量更有價值,以及誰更能夠擺脫對平台的依賴。而品牌如何針對這兩個目的,從策略面下手調整?首先要重新檢整自己的流量通路,並思考這些流量的價值。再來靠經營自主通路,用品牌力打造流量引擎。
網路上流量主要分為幾大類:自然流量、直接流量、推薦流量、付費流量與社群流量。透過不同通路獲取的消費者,有不同的行為特徵與拜訪網站的目標。
舉例來說,自然流量多半是有明確需求的消費者,透過搜尋關鍵字進入官網或部落格。他們期待的就是在網站上找到所需的資訊,或其他需要的利益。推薦流量則是從其他網站連結而來,對於網站的印象取決於其他網站的介紹。
電商經營者首先思考,針對每個導流管道,是否都已經提供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內容。比如,初次拜訪,對品牌還不熟悉的流量,是否有版位介紹品牌理念?對品牌信任度不夠的客人,是否有安排消費者證言?
再來,不同管道導流的目的不盡相同,也不能對他們有相同的期待。
看待網站流量的角度,決定品牌下個十年的道路
在調整流量通路來源之前,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流量的價值。傳統看待流量的角度,首要考慮的是流量的轉化率與客單價。
這是過去的流量公式:流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 = 營收
這個公式背後隱含的是一種「篩選」的思維,想像以下場景:今天有一批消費者站在產品面前,當中有些人對產品有興趣進而購買。而另一批人則是對產品沒興趣,因此沒有購買產品。
然而,真實的消費者購物旅程並沒有那麼簡單。網路讓比價更容易,當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時,消費者或許不會在第一次與品牌的互動中就購買產品,而是會回到網路上搜尋產品過往評價,或是類似競品的資訊等。或許是第一次接觸產品的後一個禮拜,又看到同一個產品的廣告時,才會下定決心購買。
也就是說,當公式遇上更複雜的消費旅程,那些名目上流失的流量,不一定是對產品缺乏興趣的人。當中有些人只是要更多時間考慮。若企業因此篩掉這批人,將會限縮營收成長的可能,造成潛在的損失。
更進一步思考,那些因為不是客戶而流失的流量,真的就沒有用處嗎?
社群、官網流量如何導入網站流量變現?帶來購買,更要帶來品牌擴散
以幼兒產品為例,即便看到產品的人並非父母,但如果產品的描述或品牌理念真能獲得認同,這些人或許會將產品資訊轉介給需要的朋友,此時這個流量就產生價值,但這樣的價值卻未被歸類在上述的公式裡。
從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知道,流量的價值可以細分為直接價值與間接價值兩種,直接價值是流量的購買力,間接價值則是社群的影響力。
而不同的通路,在獲取客人的類型上也會不同。社群導流獲得的流量,不一定比自然流量容易購買,但或許更有意願在社群上分享產品。又或者,來自社群的潛在顧客,雖然需要多點時間觀望,但一旦決定購買,或許就因為足夠的互動產生信任,一次的購買金額更多也說不定。
因此,電商管理流量通路的第一步,先要整理不同通路的流量,根據流量多寡、直接購買價值與間接影響力區分,正因為紅利消失,電商導流經營手段需要更細緻,細分過去「被篩選掉」的流量,讓每個互動過的人們都發揮最大價值。
內容+社群 = 流量養套殺,品牌風格是關鍵
調整通路佈局後,電商擺脫平台依賴的關鍵,還要是回頭經營自己的自有通路,並透過品牌力發酵,靠品牌力獲取流量,甚至打造出競爭者無法取代的護城河。
經營品牌力的常見方法,電商經營者可以從內容行銷與社群經營著手,這也是近來流行的「流量池」概念。用內容解決消費者的生活痛點,給予消費者價值,並在社群中發酵以積累信任,流量才能長久維持而不流失。
同時社群也是內容傳散的管道,兩者互相輔助,建立自己的品牌風格,留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。
當網路紅利時代走到盡頭,電商經營者需要正視行銷 4.0 時代消費者旅程的改變,分眾管理不同管道流量。並用內容與社群建立自營流量通路,樹立品牌風格,維繫舊客價值,提升流量價值的同時,也降低對平台的依賴。
更了解內容行銷與社群行銷導流的行銷策略:
【內容行銷】
【社群行銷】